6月1日晚,威尼斯wnsr888传播学专业第二期“闻思读书会”在综合事务楼南109举办。本次读书会围绕《粉丝公众》一书展开交流讨论,五组同学从不同章节呈现了关于粉丝公众、网络逻辑、公民政治参与等问题的思考。
第一组同学对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进行梳理。本书聚焦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活动的中国网民,探讨在何种条件下这些日常网络活动中形成的“社群”会发展为具有政治意涵的“公众”。
第二组同学围绕“大众文化与数字科技”进行讨论。本书作者批判了网络文化研究中科技本质论和科技决定论对传播技术带来的多样化结果的忽视;主张一种中心论视角,即强调技术网络中多种节点,突破原有的三元结构框架。这意味着将科技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行动者统合到一起进行分析,从而避免将科技简化为纯粹的工具或代表其他重要事物的表征。
第三组同学介绍了两种不同粉丝社群的参与式公共文化和新身份建构。在对“后窗看电影粉丝”的回访研究中,有些粉丝找到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让原本的自我认同成为现实。在对“线上翻译社群”的研究中,以信息技术科技为基础的翻译合作展现了粉丝创造性和生产者的身份,并表现为志愿精神、“自己动手”精神、以及分享与合作的习惯。
第四组同学围绕豆瓣与人人网,呈现由兴趣导向的社交网络与兴趣导向的社交网络之间的不同结构和在形成公众方面的不同影响。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网络极大地拓宽了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联系的选择性,以此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跨越型弱联系,为创新型公众的出现奠定基础。
第五组同学比较了“社会网络理论”、“网络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三个概念。本书作者结合这三种网络概念提出了网络逻辑:网络逻辑不仅局限于社会层面,而是囊括了人与非人的行动者,是社会网络与技术网络的融合。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网络逻辑是可以用来研究社会形态进程的认识论立场。
分组交流结束后,刘展老师和在场同学们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一,如何理解本书中作者所提及的网络?其二,本书为我们理解粉丝这一群体提供了什么新的视角?《粉丝公众》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粉丝这一概念。粉丝社群、公共话题、媒介技术平台等因素都成为了行动者网络中的节点,这些节点通过网络逻辑联结在一起,从而构筑了粉丝公众。粉丝公众要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参与,并在公共舆论空间中形成广泛而理性的讨论。区别于批判学派视粉丝为被动的、被剥削的群体的消极立场,作者更关注粉丝在公共事件中自我赋能和政治性参与,从而建构了粉丝群体积极主动的形象。
在师生的讨论中,有以下问题被提及讨论:粉丝公众作为作者的一个操作性概念被予以了媒介“考古”式的挖掘阐释,但“粉丝公众”仍然充满了一种模糊性,让读者难以区分其“粉丝”的具体意指。据此也提出以下疑问,如果以概念来讨论,“网络公众”是否也具有文中“粉丝公众”的特征。文中部分章节经验材料的选择,又是否是以“粉丝公众”为结论先行而驱动的逻辑建立。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共识也有争议,当然我们作为读者可能需要与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更能清楚文章的写作逻辑。这样的一次读书为同学们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彼此的交流、讨论,为学习、研究提供了火花。信息技术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人借由媒介技术不断地延伸人与人的社会关联,在技术制造的新空间里,人的聚集必然将呈现出越发多元的结构。我们期待每一位从事此类探索工作的学者都为我们带来更多新的视角与发现。